当前位置:老域名好处-玉米号时尚理工师说丨袁博:科研“工作狂” 用热爱“唤醒”学生
理工师说丨袁博:科研“工作狂” 用热爱“唤醒”学生
2022-09-06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日11时20分讯(韦燕 通讯员 张敏 张津僮)倘若在重庆理工大学校园里看到一位年轻老师穿着一身机械铠甲来回地走动着,像在做科学实验一样,那他多半就是该校机械学院博士袁博老师了。这样的打扮不是为了耍帅,而是从军校转业过来的他,希望能延续当年穿着军装给学员上课时那种庄严而阳刚的军人作风。

袁博参加中央二台《创业英雄汇》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袁博生活照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科学竞赛 铺垫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怀揣着强军强国的梦想,袁博穿上军装进入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因为热爱,袁博放弃了第一志愿转攻机械专业。“上了大学,我很明白自己要努力学习。”兼顾学习与科学竞赛的袁博,在学校近一半同学不及格的高等数学考试中仍能获得满分,累计参加物理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近20项科学竞赛。

大三,成功保研的袁博并不满足于自己在科学竞赛的成绩,为争取大四寒假国际建模大赛的机会,他硬着头皮旁听学校数学建模团队开设的课程,找低年级学弟凑比赛团队,“蹭”考研教室完成论文……

寒假四天三夜的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袁博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第三天下午,我的状态已经变成能听见别人讲话但不知道讲的是什么,睡了两小时继续起来完成论文,到第四天上午提交论文后,我已经不在乎结果了,我尽了自己的所有努力。”比赛结束时已是除夕夜,袁博坐了最晚一班飞机回家,寒假还未结束,就传来他们获得了“2007年国际数学建模特等奖”的喜讯。

本科四年的竞赛学习,袁博还获得2006年全国机械创新一等奖、2007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大小赛事共20余项,并荣获二等功1次。

在国防科技大学里寒窗苦读十年,袁博抱着学习报国的目标,公派留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进行两年博士联合培养。“在国外留学的经历让我更加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负责,科研也是,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袁博说。

从后工到重理工 让科研走近学生

本科数次竞赛历练让袁博懂得创新的难点与关键,在后勤工程学院任教期间他多次带领学生获得全军机械创新一等奖、重庆市机械创新竞赛一等奖、重庆市挑战杯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他所辅导的本科毕业生每一届都有1到2个优秀毕业论文;在课堂教学方面,他喜欢与同学进行互动,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在发表国际学术期刊和申请科研项目方面,他在国防科大读书期间就受到过老校长(导师)的严格训练。

2018年10月,袁博来到重庆理工大学,开始科研与教学的新篇章。

为什么已经是副团职的他会放弃军校丰厚的工资待遇和优越的学校资源转业来到重理工呢?

袁博说,他是一个热爱科学研究,更热爱发明创造的热血青年。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他,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设计制造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机械产品,切实改善社会的生活水平、解决大众生活中的难处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负重外骨骼,是袁博现在研究的方向。他对科研的热爱,使他的团队逐渐扩大,变得优势互补、团结奋进。团队中有熟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的,有熟悉产品设计与生产工艺的,更有熟悉知识产权申请与转化的。他们的团队先后获得了两项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三项市级科研项目,研发的内容都聚焦在设计更优良的负重外骨骼上。打造实用、耐用、美观、前卫的外骨骼产品,引领中国的外骨骼行业发展,是他们团队的目标。

创新创业 扩宽科研的道路

袁博另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将自己摸爬滚打摸索出来的创新创业经验,尽其所能传地授给每一个希望在大学中不断成长的学生。

去年转业期间,袁博踊跃报名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以及重庆军事博览会等活动,并准备借此锻炼项目路演和风投对接的能力。本着提前准备路演PPT的目的,他参加了中央二台《创业英雄汇》重庆海选的活动,未曾想到一路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等环节,最终真的走上了央视二台的录播厅(2018年11月2日22:00档)。

为了不在全国观众面前出丑,一分钟半的路演演讲他背到滚瓜烂熟;为了让外骨骼样机能够更好看、更好用,他花了三个多月全部重新设计和制作,无数个夜晚加班到凌晨三点。虽然这样的日子很艰辛,但是袁博获得的锻炼颇多。后来的双创大赛他更是胸有成竹,一路冲到了决赛,成为了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总决赛拿到优秀奖的唯一一个重庆代表队。

科研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为了不断挑战自己的毅力和极限,袁博曾经两次在24小时内骑行300公里,一次是圣诞节前夜从英国南岸普顿独自一人骑行到诺丁汉大学,另一次则是在留学回国前从苏格兰最北边的尼斯湖一路骑行到英国最南边的天涯海角。

曾经的他用18天的时间独自骑完了川藏线成都到拉萨的路段(2200公里),14座高峰每一座都是踩着脚踏板骑过去的。袁博的朋友圈封面,至今都是征服东达山那一刻留下的印记。熟悉他的人会知道,那次骑行对他而言既不是旅游,也不是健身,仅仅是为了磨练自己,证明自己不仅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更能够坚持不懈。

在袁博看来,当前大学教育中学生们缺乏拼搏的方向、创新的意识,“我很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空闲时间认真思考下自己活着的意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懂得去为自己想要的拼搏!”